文體與作法

〈1〉比興:詩經「六義」中的兩類。比是譬喻,以彼物比此物也。興是寄託,是觸景生情,因事寄興。此兩種手法便於描寫和反映現實,適合表現社會政治之利弊。

〈2〉駢文:起源於漢,盛行於南北朝。全篇以雙句〈儷句、偶句〉為主,講究對仗、聲調、和韻律,唐代以來多以四字、六字定句者,故稱四六文。

〈3〉樂府:本指樂府官署所採集、創作的樂歌,兼稱魏晉至唐代可以入樂的詩歌和後人仿效樂府古題的作品。宋元明以後的詞、散曲和戲曲,因配合音樂也叫樂府。

〈4〉古體詩:也叫古詩、古風與唐代近體詩相對而言。古詩句數不拘,有四言、五言、七言、雜言諸體,但以五言、七言較多,平仄、用韻較近體詩自由。

〈5〉近體詩:也稱今體詩,盛行於唐代,分為律詩和絕句,以五言、七言為主,其字數、句數、平仄、用韻皆有嚴格規定。

 

【以下近日內再補續,歡迎光臨。】

﹝回首頁﹞  『下一頁』